記者謝宗璋/報導
「二○二三臺灣燈會」二月五日將在臺北都會區盛大登場,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源展區」邀集六組原住民族藝術家進行創作,以原住民的獨特觀點詮釋對光和美的看法,其中就有四組來自花蓮縣,二日晚間在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巴干.巴萬(Bakan Pawan)等長官主持下,率先點燈揭幕。
臺灣燈會經過廿三年重返臺北,打造全新城市型燈會風格,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以「火光流轉」為主題,邀集六組原住民族藝術家團隊進行創作,期待透過創作者對自身文化信仰的理解,與國人共享原住民多元的美學風格,交流不同語彙的藝術感動。
圖:來自花蓮的四組原住民藝術家為臺灣燈會「源展區」,各以原住民觀點詮釋對光和美的看法。(Nakaw及集智館提供)
同樣來自花蓮的阿美族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表示,對原住民來說,火是凝聚族人的中心,族人們圍坐火光,講述部落傳說、傳唱歌謠及吟唱思念等等。期待在臺北燈會透過「火光流轉」的主題凝聚族人與連結認同感。這次邀集六組原住民族藝術家創作,其中有四組是來自花蓮。
展區亮點燈飾「和祖靈對話的路徑」坐落於巴洛克花園中央,阿美族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以「火塘(堆)」為主體造型,呼應「火光流轉」的策展主軸,建構長寬達十五米、高達七米,可三百六十度穿透式賞燈的作品,視覺效果震撼。
輔以裊裊升天的白煙,表達跨越人與靈的界線,將白煙乘載的族人情感、思念、關愛,通向祖靈的路徑,並藉此表達對生活的祈求及未來的想望;同時搭配金曲級音樂製作音樂,每天傍晚起每半小時都有類劇場式聲光展演秀,讓民眾感受氣勢磅礡的原式燈會風格。
坐落於男澡堂的「男澡堂外的女人心事」,出自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之手,以部落女性圍坐在火堆旁輕鬆聊天的畫面為創作靈感,造型用女人的雙腳與其呼應,製造出幽默風趣的效果;鮮艷當代的織紋花布,是奔放的性格詮釋,亦是傳統文化的延續。該作可從一、二樓走廊不同視角觀賞,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巴洛克花園內另有兩件作品,卑南族藝術家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與丈夫黃錦城)聯袂組成的「巴卡芙萊」藝術團隊,創作「Vaavaaw 讓心跳著」,打造一顆生動的巨型心臟,隨著燈光明暗表現心跳感,希冀族人們帶著原生文化來到都會區打拼,勇敢「活著」,凝聚與連結心靈上的認同及歸屬感。
由噶瑪蘭族藝術家杜瓦克.都耀(Tuwak Tuyaw)攜手纖維藝術家陳淑燕組成「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打造的「潛行的靈光」,概念來自部落耆老於火堆旁講述的遠古奇幻故事,透過來自海洋神祕深遂的光與線條,似魚非魚的古代生物造型燈具,傳承在自然中生命搏鬥的智慧以及對山林與海洋的愛,頗有爆紅電影《阿凡達:水之道》的即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