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志強/報導
今(一一二)年進階的青年,是來自屏東的排灣族青年鍾漢笙。他原本是來到部落參與暑期工讀服務,後來也加入了巴拉冠青年會所的訓練,由valisen苦行階級開始做起,每逢部落歲時祭儀,便會看到漢笙默默的執行valisen的職責,任勞任怨 ,十分的辛苦。終於,經過五年的苦行期訓練後,青年會成員於年祭的會議,巴拉冠裡投票決定後,一致同意晉升青年階級,正式進階青年,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另外,也恭喜由cakuvakuvan男孩晉升到valisen苦行期的幾位部落男孩,正式進入巴拉冠的訓練。
圖:今(一一二)年進階的青年,是來自屏東的排灣族青年鍾漢笙(圖中藍巾黑裙者)。在長老施建一(圖右)手舉「咬人貓」之下,完成象徵性的晉陞儀式。(記者陳志強/攝)
長老古金全是排灣族青年鍾漢笙的教父,他說,其實在部落裡磨練的過程裡,鍾漢笙曾萌生退意,幾度有放棄的念頭,在幾經的教導之下,終於秉持「信念」渡過難關,完成晉階。部落的文化教育也隨著時代潮流,漸漸的充滿「愛與關懷」,也尊重孩子是否要全心全力的投入,沒有強逼。
嚴格的會所制度與階層區分,展現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卑南族人穿著。無論是短褲襯裙、草環花冠,衣飾的不同代表族人各自肩負的部落責任,也強化自己對於族群與文化的歸屬與認同。傳統上,卑南族的男子若進入成人會所,男子必須找一位老人作為教父kipuvalisen(擔任教父者之必需條件,除了在部落具有良好的品德與聲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妻子必須健在。除此之外,擔任教父者不能與青年有血緣關係或同住一屋)。
圖:今(一一二)年進階的青年,是來自屏東的排灣族青年鍾漢笙(圖左跪姿者),向教父古金全長老(圖右前二者)致上敬意。(記者陳志強/攝)
卑南族的起源有「竹生」、「石生」兩種說法,「竹生」傳說以南王社為中心,「石生」傳說以知本社為中心;各部落也是由南王、知本兩社為核心,經遷徙居住後發展出其他各個部落。十八世紀時,有一部分氏族遷居恆春半島,並順利在當地發展,將民族勢力又往南推進,稱為「斯卡羅」(sekaro),排灣語中有坐轎子的、被抬的人的意思。
卑南族年祭是卑南族人的新年,少年猴祭是部落歲時祭儀之首,猴祭完成後,其他祭典才能展開。通常,除了有特殊的事情外,幾乎所有在外的族人,都會回來參加,象徵團圓,和族人通宵達旦歌舞慶祝新年的來臨,表現出卑南族人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