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小菁/報導
「古代的人沒有能源,是怎麼生活的呢?」、「未來太陽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會如何應用?」慈大附小的老師們,將課堂移到校外,搭配社會領域「台灣的史前文化」,穿越過去,帶領學生參訪壽豐考古博物館」,與古人來一場跨越時空約會,發現前世今生的秘密。並搭配五年級自然領域規劃「太陽的超能力」探索未來,前往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參訪,讓孩子們更認識太陽能在未來的應用。
圖:慈小五年級校外教學參訪壽豐考古博物館,穿越過去,認識老祖先的生活智慧。(慈小提供)
慈小教務主任王佩茹表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安排五年級的校外教學,就是希望孩子們能了解,古人的智慧代代相傳,造就了現在的科技進步,而未來極端氣候狀況影響全球,勢必也需要不斷探究未來發展的樣貌,研發對環境友善的新科技,並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永續生存的智慧,一起守護地球。
社會領域謝孟芬老師說,五年級上學期的社會課剛上完第四單元台灣的史前文化,介紹台灣漫長的史前時期的舊石器、新石器與結束起三個時期。剛好地處花蓮的我們有許多史前文化的遺跡,例如,支亞干、花崗山、四八高地、國富路、美崙等史前文化遺址。
在教室上課不如實地參訪,慈小帶領學生到位於壽豐鄉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在常設展廳,孩子們彷彿來到課本上看到的考古現場,就像一名偵探揭開始前人類生活的真相。當一個陶罐、一個石器從地底發掘出來,往往藏著許多的秘密,一個史前的骨骸可以判斷出他的年齡、性別、當時的生活型態,甚至從他們牙齒上的牙結石可以推敲出當時的飲食類型,經過導覽老師專業的解說,孩子們學習到原來這麼多的古物藏著這麼多的秘密,而我現在製造垃圾其實就是未來的遺跡。
小五學生各個聚精會神、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的聆聽解說,可以觸摸的石頭也摸看看,感受和現在的石頭有什麼不一樣。五年級陳彥愷同學表示,考古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老祖先生活中的器皿和故事點滴,還能夠推測以前人類生活的樣貌,彷彿身歷其境,回到了幾千年前一樣。
蔡鎬謙同學分享,最有興趣的是支亞干部落的文物,尤其是玉石,因為它的花紋非常的美麗並且完整,古人用敲擊磨製的方式製造出各種形狀的玉石。例如看似小刀片的玉石、三角形的玉石,兩個三角形玉石合起來,很像太魯閣族的「祖靈之眼」,非常美麗。
在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光電學系的大學生孩子們詳細解說各項太陽能生活應用器材,並且讓學生動手操作太陽能模型車。光電學系白益豪教授為慈小學生分享創意發電發明,例如小型的水力發電、渦流式水管水力發電、健身車踩踏發電以及自動追光太陽能板,孩子們都聽的津津有味、收穫滿滿。
吳織吟同學分享,這趟旅程讓他大開眼界,進一步了解太陽的超能力,看到許多太陽的創意發電作品,尤其是健身車踩踏發電,以及自動追光太陽能板,非常新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