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103年度榮獲百大青農蕭明山在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深耕,他說,在故鄉土地召喚下,三十六歲決定返鄉與父母一起生活,開始務農,並以太巴塱文化、生活有密切相關,世代相傳的紅糯米作為部落品牌形象,主打「太巴塱米」推動「蕭氏栽培法」的有機耕種,進而帶動其他產業與部落經濟發展。
回鄉三年開始轉型有機,並擴大種植面積,也參加小地主大佃農(小大),自家地不到一甲,父母有口頭合約三甲,要擴大就必須靠「小大」,當時種五甲地有機水稻。他說,黑米、紅米都是部落品種,當花蓮改良場推出花蓮22號紅糯米,太巴塱更必須承接技轉,目前只有部落繼續種植。
紅糯米與太巴塱文化、生活都有密切相關,紅糯米就是太巴塱的代表,是部落形象也是品牌。 蕭明山提到,畢竟紅糯米在部落已種很久的歷史,從祖先傳到現在,不只種著吃,還會做酒釀。
蕭明山也不諱言的說,紅糯米要行銷真的很難堆,因不是市場主食,目前紅糯米僅是五穀米與十穀米的加分米。
從事耕種就是以「吃飯養活家人」為主。蕭明山說,當初單純的動機,在爸爸媽媽一起耕作後,找回阿美族種植方式,就是爸媽常說「以前沒有農藥肥料是怎麼做」的耕種方式,後來接觸有機栽培規範等,發現這二者很像,既然國家政府推動有機認證,就開始有機種植。
以前阿美族對待環境的方式,是可以吃的安全健康。他強調,找回爸媽栽培模式,並掌握有機認證程序,務農就可以輕鬆,但這不是自然農法,畢竟現在氣候與環境都不允許單純的自然農法,重要是產量會不足,耕種仍需以產量與有機規範同時並行,要找到平衡。
主要耕作方式是什麼?蕭明山笑著說,跟者祖先腳步不完全可以做到,完全按有機也不符合自己的習慣操作,所以目前的耕作方式,是自己的「蕭氏栽培法」。如觀察氣候與雨水變化,水多不用擔心草,有機重點就是如何管理草,水量多就採淹水法,抑制草的生長。
另如田埂旁金寶螺如何抑制,砍田埂草,因為金寶螺出現砍草是最好時機,它會吃草不吃秧苗,再配合巡田撿三天至一周;自製粗糠木醋液防病蟲害,以無人植保機每周噴灑,就能節省人力等。
現在耕種面積有十二公頃,農忙期請臨時工一位幫忙一起砍草,噴藥插秧委外,割稻機自己操作並請人幫忙協助送,現在務農要採科技農業與效率管理,畢竟人力不族是重要關鍵因素。
務農遇到最大困難,其一就是「天候變化大」。他提到,沒有一定版本可以按表操課,現在有機資材運用越來越好,只要使用找對時機就可以,但天氣太熱,對農作影響大,農友只能靠天吃飯,氣候對農友是難解問題。
目前栽種以稻米、野菜、箭筍為主,種稻面積擴大主推「太巴朗米」,紅糯米不能當經濟產業,只能當品牌。蕭明山表示,經過十年有機的蕭氏栽培法,不斷推廣給其他農友,讓大家從慣行進入無毒,再進階到進入有機,目前已推動三年。
現在最擔心就是通路問題。蕭明山說,「太巴朗米」目前庫存五十公噸,壓力很大,這都是農友辛苦種植,到下次收成十一月能希望賣完,把錢還給農友,這才能鼓勵契作與努力耕作的農友們;通路是最大壓力,也只能靠告訴自己,慢慢建立人脈,建立通路。
如何把產業帶向更有價值,把遊客帶進部落是一直努力的方向。蕭明山說,剛開始部落對外界遊客來部落是反感,在時間歷程與產業演變下,遊客進來串連部落產業,也創造另一種經濟,部落也成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進而提升產業與種植管理。,可以很清楚告訴遊客,地產地銷與部落故事,也讓部落種稻提升到六級產業。他說,光復的「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扮演六級產業很重要的關鍵。
感謝花蓮縣政府關心部落有機產業,不只對水稻,還有箭筍野菜與文化,豐年祭也給予協助,並協助行銷把產業價值提升,謝謝花改場指導技術,也謝謝縱管處旅遊遊程精緻化,及花蓮林管處關心產品,並輔導澳洲茶樹在太巴塱種植,也協助製作包裝,更謝謝光復鄉公所協助產地認證。蕭明山說,很多過程都很繁瑣,謝謝所有公部門幫忙。
在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蕭明山不只103年度榮獲百大青農,更不斷致力部落發展,如要購買紅糯米、太巴朗米或部落農遊體驗,歡迎聯絡0916-284266,鼓舞部落繼續深耕在地美好。(花蓮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