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浪藝術節作品介紹系列報導之二:像海一樣的生活

2022-12-17

記者謝宗璋/報導

刻正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文化局園區舉行的「二○二二跳浪藝術節」,十月下旬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呼應本屆主題「變化球」,共同策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提出「像海一樣的生活」的概念,邀請藝術家完成三件作品,以海洋視角關注花蓮的自然生態環境,即日起展出至明年一月二日止。

圖:跳浪藝術節有三件作品,以海洋視角關注花蓮的自然生態環境。(記者謝宗璋/攝)

張卉君表示,從原始地景保存和生態豐度的角度來看,花蓮反成較為完整保存的重要自然資產,是形塑在地視角的第一層翻轉;面向迤邐一百七十五公里寬、 正負三千米高深的多層次視角,則揭示觀看花蓮空間地理景觀的第二層翻轉;而當人類為追隨鯨的身影離開陸地、從海上回望島嶼,翻轉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從生態環境的角度重新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此為由海向陸、去人類中心主義的第三層翻轉。

自由生態攝影與環境教育工作者金磊,透過系列攝影作品「鯨眼睛」,以正面直球的方式,觸及「變化球」的兩大重點「眼球」與「視角」。他所記錄的不只是鯨眼的視角,更是捕捉大洋之上不停流動、瞬息萬變的水氣、光線、色溫、風向、懸浮物質、潮水,那是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有的「視界」與變化定律,藉此呼籲觀眾,在令人動容的「風景」裡,更加迫切需要付出的是,終結傷害藍色大洋的實際行動。

複合媒材藝術家林淑鈴的作品「白色海洋」,有感於氣候暖化海水升溫度、施工泥沙等因素,造成綠島石珊瑚群的白色末端透著粉色的紅、橘、綠和藍,斑爛色彩卻是死亡的訊息,昭告共生的珊瑚蟲、藻類在生命消逝前的殘影。她將打包帶形成連續彎折輻奏連綿的幾何架構,漸次展開與海洋的緊密連結,編織出白色海洋記憶圖景,輔以投影與燈光,形構「會發光的雕塑」,傳達人類誤讀的美麗實為駭麗的臨終殉美。

來自台南的藝術家雙人組林盈潔、張根耀,攜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打造的動畫投影裝置藝術「深藍巴別塔」,發想自十多年來基金會觀察花紋海豚背鰭傷疤所建立的「個體辨識研究計畫(PHOTO ID)」。當觀眾穿梭於每個背鰭板猶如置身鯨豚之間,造成傷疤的人為物如塑膠袋、螺旋漿則翻製為白蠟筆,供觀者在鰭上留痕,警醒人類正在助長什麼樣的生存環境。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