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肇事路段如何改善?學者建議「道路分級分流」漸進改善

2022-12-11

記者田德財/報導

    據交通部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調查發現,國人行車至閃光號誌路口時,有百分之九十七以上遇到閃光紅燈不會停車再開,每年造成二百多人死亡,約二萬五千人受傷。

    交通部表示,今年第四季已強化觀念宣導,警政署也針對相關路口加強執法,提醒用路人,若看到停標誌(線)、閃光紅燈未減速接近,最高可處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交通部今年五月至八月針對各縣市調查,全國平均有百分之九十七車輛行經閃光紅燈路口不會停車再開。另統計,非號誌化路口今年一月至九月共五○六人死亡(較去年增加六十人),受傷則有十萬二六三人(較去年增加四二○二人),其中閃光號誌路口死亡一二五人(較去年增加二人)、無號誌路口死亡三八一人(較去年增加五八人)。

交通部表示,非號誌化路口的肇事主因以未依規定讓車最多,每年造成近百人死亡及一萬多人受傷,分別佔整體事故死亡數百分之十五、受傷數百分之十。已規劃自二○二三年起陸續進行工程改善,包括明確區分幹支道標誌標線、設置相關減速設施等,也將加強進行宣導及執法。

    交通部提醒,看到停標誌(線)、閃光紅燈應減速接近,未先停止於交岔路口前,讓幹線道車優先通行者,可處駕駛人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面對不斷攀升的在台外國人交安死傷件數,交通學者直言,台灣運具太多種,但整體環境卻沒有因應各車種規畫,應以「道路分級分流」規畫短中長期計畫循序漸進改善,否則十年後國外對台灣交通的評價肯定是更複雜、危險;觀光學者則示警,認為台灣隨著自由行興盛,相關配套措施要跟上腳步,否則將影響國際旅客來台遊玩的意願。

    媒體報導消基會交委會召集人李克聰指出,外國觀光客對台灣交通最大印象就是多元跟混亂,汽車、機慢車、行人全都擠在同一條道路運行,對交通相對單純的國家很難適應,應以道路車種簡單化為目標,規畫不同運具,行駛不同路線,像是主要幹道以汽車、公車為主,先從小範圍地區試辦著手。

    李克聰也提到,很多旅客來台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走在路上很危險」,現有的標線型人行道畫設雖然方便,但沒有立體化區隔,容易被占用,應讓交通管理社區化,確保人行道淨空,否則畫設再多都無法安全使用。

    報導指出,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若交通環境跟不上國際水準,各項觀光吸引力都會大打折扣,但當前從政府看不出改革決心,把責任推給用路人。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黃正聰則認為,隨著自由行興盛,台灣相關配套措施也要跟上腳步,像是台北市以外的跨鄉鎮接駁及交通資訊相對複雜,應仿效日本,將各項公共運輸整合一套查詢系統。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