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誤我30年,還我賴以生存的土地

2022-12-02

記者蕭道田/報導

  卑南遺址農民自救會林宜山等245人再度聯署向文化部等各級政府機關陳情,籲請文化部及史前館重視農民貢獻土地,還他們生存權。

 據知,林宜山等245人10月初之陳情,日前文化部及史前館的回覆,依舊是陳腔濫調毫無誠意解決,無科學根據的說「最淺離地表僅5至10公分即見大量陶器推積的理由」,並將責任完全推給台東縣政府,繼續阻擋農民要其兌現當時開設人車分道的安全考量之請求。  

  自救會林宜山則駁斥文化部的說詞表示,史前館在原來規劃之30米聯外道路約二十多米蓋鐵皮屋供民眾參觀、今之參觀事宜早已轉移至康樂本館,遺址現址早已失去功能,鐵皮屋阻斷聯外交通,影響地方生計與發展;為了後站的繁榮,五年前台東縣政府曾編列經費,欲恢復道路之聯通,還是被史前館以文資法及地表尚有陶器文物的說法阻擋道路之興建。 

   又說,當時新火車站動工之初,挖出大量寶貴遺文物,台大考古學者宋教授於1982年9月即建議選擇維護遺址不被破壞,就地興建遺址博物館。並進駐園區進行搶救遺物。後來另外的考古工作接手,卻將出土文物全部運至台北,欲將博物館興建在台北。後經地方人士、農民、民意代表極力抗爭提告之後,不得己歸還文物及在台東康樂地區徵收10多公頃農地作為建館用地,此作法有欺騙農民土地之嫌,使整個史前館非遺址現址陷於不淪不類狀況。

林宜山說,違背徵收土地目的,最後將低價徵收來的18.3公頃農地變成卑南文化公園,現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呼嚨、塘塞農民及地主;說一套做一套,一說原遺址不適合興建建築物及興建大型博物館,故將博物館改建於康樂;但取得康樂土地後,卻又在原址公園內大興土木,興建行政管理處、餐廳、旅遊展覽廳,公園周圍隨意亂挖興建道路。

  自救會進一步質疑為何不在此興建博物館,專家學者則稱該處為沖急層,說此處為地震帶,不適合經4、5千年流水之沖急,地面己下降一、二米已無存在有遺物、石板棺。史前館只許州官方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使得農民無法建屋安居,三十年來史前館不聞不問,不顧其生計,令人髮指。

  自救會成員之一李先生氣憤的說,若說此地因為文資法無法興建房舍,但火車站底下挖出1600具,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今不論古文物去向如何?文資法竟因對象不同會大轉彎,當時專家學者怎麼不站出來阻止,維護文資法之權威呢?車站照挖照建,絲毫不受文資法之影響;文化公園內行政區三四棟建物、遊客中心、表演場、遊客廁所等建築物林立;及臨時興建的鐵皮屋參觀場地也照建不誤,聯外道路因這裡二三十公尺。

  林宜山表示,因徵收土地價格非常低廉,被徵收農民與地主,原驥望博物館興建可帶來地方觀光旅遊,繁榮地方經濟,可帶來觀光財富,所以均抱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心成就地方建設,無人出面反抗而默默接受,使得祖先遺留給子孫賴以生存之土地被徵收,今竟連最基本的居住權都被文資法剝奪了。

林宜山強調,遺址發現及公園的開發,該地區農民及地主都願以公園相輔相成,然週遭被徵收18.3公頃農地之農民,而今,有的土地被徵收剩下二、三分地,有的被全部徵收掉,但當初徵收之價格非常低廉,臨近公園門口之農民不得已在剩餘土地上,違法搭建鐵皮屋做點小生意,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卑南遺址的發現後,政府不應讓該地區停滯發展之原因,全部推給文資法,而是應更積極有所作為,政府及專家學者應該提出與公園旅遊、文化、藝術產業連結之規劃。台東農民福利促進協會於85年成立,總幹事林宜山先生便提出推動該地區成為農業休閒、觀光、遊樂及帶有文化、教育、藝術、文物、多功能發展方向,並曾函文相關單位,結合藝術家及收藏家進駐,帶動地方經濟繁榮,農民能夠享有更好經濟效益,改善生活。

 人民不能建屋,園區內卻興建行政區有三棟、一廁所、遊客服務中心、表演劇場等、舖上水泥路,毫無文資法之限制;與原地主如天壤之別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