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文化部指導、花蓮縣政府主辦、花蓮縣文化局承辦、Wata 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策展的「二○二二跳浪藝術節」,刻正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文化局園區盛大展出,十月下旬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其中總策展人Nakaw Putun提出「變化球」的主題,透過其中四件作品,帶領觀眾以不同的視角觀看花蓮,即日起展出至明年一月二日止。
Nakaw Putun表示,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也生活著許多其他物種,若是換個視角觀看,是否能有不同的洞見呢?「變化球」代表著透過不同物種的「眼球」所觀看的視角。並以展場中四件作品,透過環境觀測者原住⺠族山與海的獵人,以及與之共生的動物及植物的視⻆,傳達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奧義。
甫入展場絕對會被這件有機的裝置吸引,這是新銳藝術家周巧其、胡悠揚組成的創作團隊「Y2K」的作品「生物信號_源地」,當電流通過苔蘚所貼附的生物電阻片,即可經由資料庫演算出苔蘚被溫度而採集生物訊息過程中,電流震動經放大成似蟲鳴又似鳥叫的窣聲,以接近聞聲卻不得見的生命訊息,作為子代正在孕育中的想像。
圖:跳浪藝術節刻正熱烈展出,其中四件作品傳達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奧義。(記者謝宗璋/攝)
銅門部落太魯閣族導演余欣蘭的單頻道錄像、裝置作品「我是女人,我是獵人」,紀錄她的母親Heydi如何跨越太魯閣族對兩性分工的傳統禁忌與性別差異,走向獵場成為一名獵人。透過其自述及影像的轉譯,慢慢由一位女性獵人帶路,進入屬於女人的狩獵世界,探索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平衡關係。
另在戶外有兩件戶外作品,日本藝術家菅野麻衣子的裝置作品「亮」,呼應展題「變化球」聯想月亮。從地球角度觀測月亮,由於太陽照射角度不同,在月球表面形成明暗的消長,地球視角似乎也令本身是球體的月亮,看來像是有了形體的改變,諸如月相的盈虧圓缺,她以月亮為主題展示出一個不斷變化的形狀。
港口部落阿美族藝術家陳勇昌的大型裝置作品「海葵會呼吸」,座落在你來廣場相當吸睛。以在水底岩石小洞生活的海葵為造型,呈現隨水流擺盪、翩翩起舞的姿態,然因人為破壞加上魚船放不網收,嚴重破壞魚群生生亡,而在海底久置的廢網,破壞生態環境,珊瑚白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生態問題,他盼透過該作呼籲世人尊重海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