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3組藝術家 為宜蘭壯圍沙丘打造地景藝術

2022-11-27

記者謝宗璋/報導

由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宜蘭縣政府與壯圍鄉公所攜手合辦的「二○二二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十月下旬已在宜蘭縣壯圍沙丘生態園區盛大開展。今年應邀駐地創作的三組藝術家清一色來自花蓮,分別為來自豐濱鄉新社部落的杜瓦克.都耀和陳淑燕、港口部落的達耐.達立夫,以及生於宜蘭但現居吉安鄉的黃錦城。

今年以「眺島耕夢」為策展主題,三組藝術家以地景藝術為媒介,至壯圍沙丘生態園區駐地創作,透過藝術創作呈現在地文化的根基與生活脈動,創作出契合主題、融合地景的藝術作品,加強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與鄰近地區的文化連結,推廣宜蘭海岸旅遊。

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和身為竹藤編創作者丈夫的杜瓦克.都耀的作品「漂浪之舟 希望種子」,是以漂流木、沙、石、馬賽克、金屬為媒材,表達漂流航行的舟,載著家鄉的種子遠行,逆風前行中也帶著希望,總有一方土地,落腳生根,繁衍子孫。

圖:來自花蓮的三組藝術家,今年應邀在宜蘭壯圍沙丘打造三件地景藝術。(二○二二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提供)

被迫遷徙的孩子再回來,帶著希望成長的根,知道了隨處是家。搭乘漂泊堅定如浪的舟,只要有來自家鄉的植物種子跟隨,永遠知道如何回到有土地定錨的家。種子是以大葉山欖(kasup)為對象,對漂泊遷移的噶瑪蘭族人來說,有落地生根成家的涵義。

達耐.達立夫的作品「趣.FUN鬆」以黑鐵、布繩、水泥、鐵絲網為媒材,理念來自於人們總是忙碌生活,常忘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的放鬆及陪伴家人,他憶起過去父親總是帶著自己在田野間漫步,是我最開心、幸福的記憶,彷彿回到過去在田野間嬉戲、放鬆快樂的畫面。

黃錦城直徑達三米二的圓體作品「篳路藍縷」,是以鋤頭、鐵為媒材,表達在不同族群的生活實境對照下,更清晰體會到族群間在墾殖歷史所遭遇的處境在目前社會中似乎仍方興未艾。靈感來自早年漢人在蘭陽平陽的拓墾制度「結首制」,作品以鋤頭作為墾殖象徵,成一圓球狀以示「結」、「圍」在土地上,是警示亦是弔念。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