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永續花蓮 縣府團隊赴南華大學 就有機農業議題展開深度交流 徐榛蔚出訪 汲取有機農業及碳中和新知

2022-12-22

花蓮縣政府推動「永續花蓮」,在政策上採永續經營理念,以因應氣候變遷,而花蓮縣有機種植認證面積已超過3,000公頃,高居全國之冠。為不斷提升花蓮農業品質,縣長徐榛蔚20日率縣府團隊、花蓮農業產官學界人士共同前往彰化、南投、雲林參訪優良農場、企業經營模式,就觀光及農產經營等議題進行交流,啟發新的創意,提升花蓮農業品質。

今日首先圍成的挑高建築,並且請了設計師利用水的原理,經由層層的水分子擴散,達到室內溫度降低的效果,園中的設計對於花蓮縣溫室農業能有所提升,增加產能及品種多樣性。

團隊接續前往南投名間鄉的豐滿生技精緻農場,該農場坐落於八卦山萬年紅土上的自然生態農場,上面種了有機的茶 樹、紅薑黃、金銀花、紫蘇等,並由中興大學農藝系謝瑞裕博士進行簡報,期間徐縣長與博士進行農業知識交流,深入探討薑黃、石斛的種種及經濟運用,也期盼往後雙方能在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展開合作,共同促進農業產值提升,進一步提升農民收益。

團隊最後參訪鈺統食品公司,該公司有各類穀物粉、各式健康機能保健穀物食品的產品配方研發代工製造經驗,擁有各式健康機能保健、數千種產品配方,並由鈺統食品謝日鑫顧問簡介穀物產品及加工,徐縣長及參訪團隊也實際進行手作黑麻糬,雙方也期許往後展開技術交流。

農業議題展開深度交流,藉由汲取外縣市農業新知,借鏡學界技術提升花蓮農產競爭力,並嘉惠農友鄉親,也讓消費者品嚐最優質的產品。

縣長徐榛蔚致詞分享到,自108年起積極帶領花蓮邁向有機首都,這也是陳世雄教授給予花蓮的願景與方向,今年是推動有機的第四年,花蓮縣的有機耕種面積佔全國第一,稻米的有機面積已占39.7%,臺灣的有機稻米有四成是來自於花蓮,有機驗證戶數更達661戶。

徐榛蔚說,花蓮的政策依循《道德經》老子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斷推動,吃在地、用在地,希望能夠減少碳足跡。

近年來花蓮也面臨到氣候與天災的問題,她舉例去年圓規颱風未登陸東海岸,卻帶來花蓮縣一半的年雨量,今年夏季更遇到近百日的乾旱,感謝農友盡力保障農產的品質與招牌,花蓮縣政府也積極協助農友克服困境,希望讓農友耕耘時能感受到產業的價值與快樂。花蓮位於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我們更要邁向有機及韌性的城市,如何在渺小的人類裡跟大自然共存,讓生活更加安全。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感謝徐縣長率隊遠從花蓮前來參與此次研討會,共同為邁向碳中和之路來努力。

農委會有機農業大使陳世雄教授以永續農業土坵栽培法說明有機農業如何對抗全球暖化,陳教授談到,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廢棄物,只是找不到方式利用,全球農業廢棄物燃燒產生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相當於714座燃煤電場的年排放量,所以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勢在必行。

前駐甘比亞農耕隊隊長陳義松以生態動力農法的經驗分享,將動物排泄物回收加工攪拌後,透過生物動力的方式,提供農作物施肥,同時過濾水質。

主辦單位邀請徐縣長與貴賓們觀摩永續農法,並實地參與,在教授的引導下,徐縣長親自執鏟挖土栽種青花菜、芥菜、青蔥、九層塔等多樣青菜種苗,體驗土坵栽培法與生態動力農法,期盼未來能將農法加以推廣,使友善生態的耕種模式開枝散葉,為後代子孫保留永續健康的生活環境。

與會研討者有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明道大學前校長陳世雄、花蓮縣長徐榛蔚、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黃俊欽、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陳淑雯、行政暨研考處長吳昆儒及農業、環保相關產官學界共襄盛舉,集思廣益探討邁向碳中和,落實環境永續的長遠目標,將好山好水留給下一代子孫。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