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小菁/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覽移師花蓮,「我家蟲住民特展」東區首展就在慈大附小。慈大附小為推廣科普教育,讓學生「識蟲而不懼蟲」,並能以環境友善方式對待昆蟲,也配合一○八年課綱課程之主軸,運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資源,進行跨領域的觀察探究、體驗實作等教學活動,從十一月一日開始在國小部圖書館二樓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我家蟲住民特展」。
圖:慈大附小科普教育「我家蟲住民」特展,小朋友近距離以放大鏡觀察節肢動物標本。(慈小提供)
「哇!好可怕的蟑螂喔!」發出尖叫聲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衣娥、蜘蛛、衣魚,這些節肢動物我家都有」興奮分享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在展覽當中同學們可以看見三十種以上經常在家裡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的節肢動物標本,有的同學拿放大鏡觀察標本,口裡雖然說著好可怕,但是卻越看越近,觀察的非常仔細。
現場也布置實體家具如沙發、床等,除了呈現家的感覺以外,讓同學在情境中,實地了解常出現於家中的節肢動物種類及其棲息環境。展場中學生還能及時使用iPad掃描展場海報QRcode,就能看見各種節肢動物的相關資訊。
慈小教務主任王佩茹表示,這次的展覽依不同的年級,自然領域老師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單,讓學生在自然課時參展學習,孩子們不僅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領域,還有機會得到插畫家摸摸傑夫的可愛擬人化節肢動物插畫的明信片唷!為了讓低年級學生能透過遊戲學習,志工媽媽除了擔任導覽解說工作,還特別設計了體驗活動,寓教於樂,觀展後孩子們對家裡的節肢動物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展覽除了「我家蟲住民」,還規劃昆蟲主題書展、昆蟲學習角及科學小偵探等學習區,更特別的是邀請「蟑螂達人」中學部柯政宏老師,安排「蟑螂達人秀」,現場示範幫馬達加斯加蟑螂清「便便」,並回答孩子們的疑問,「馬達加斯加蟑螂怎麼分公母?」「家裡看到的蟑螂有哪些種類?和飼養的蟑螂有何不同?」下課二十分鐘大批孩子們瞬間湧入,有秩序的觀賞與聆聽,看到慈小學生們求知的熱忱,讓蟑螂達人政宏老師非常感動,主動再加碼一場。
在展覽過後,雖然還是有孩子不喜歡蟲蟲,但卻也試著以不同的觀點來理解蟲蟲存在的意義,有更多的孩子因為展覽,重新認識家中各種有趣的生命。二年級的劉璟澄想對蜘蛛說「你有八隻腳真是太酷了,歡迎你到我家來吃蟲」。四年級彭皓軒則提到「雖然自己很怕蟑螂,但看完展覽後才知道大多數的節肢動物對人類無害,所以要放下成見,重新了解牠們」。五年級楊霓渟表示「看完展覽後,終於知道我為何會一直打噴嚏了,原來是床上有看不見的塵?。所謂的蟲不一定都是害蟲,不要一看到牠就把牠打死,因為牠是地球的一份子,沒有好壞,只是人的思想決定了牠的意義」
李玲惠校長表示,「我家就是你家」,家中的蟲出現其實為自然現象,藉由此展希望學生不再因未知而恐懼,甚至可以將家中出現的節肢動物做為改善家裡環境的指標,原來自己的家也能成為探究科學的好所在。慈小,以專業的場域與教學活動,滋養孩子的好奇心與觀察力,種下探究實作的科學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