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文學獎頒獎典禮 來自全國得獎者齊聚花蓮受獎

記者謝宗璋/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邁入第九件的「一一一年後山文學獎」,首度由東部擴及全國徵件,由各文類共計廿位專業評審,歷經將近一個月兩階段的評審,從近五百件作品中評選出六十位得獎者,連同學生組的指導老師,十二日齊聚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十八棟的頒獎典禮,獲獎接受「花東文學桂冠」的肯定。

圖:後山文學獎各文類來自全國的得獎者齊聚花蓮,接受頒獎表揚,並與貴賓合影。(記者謝宗璋/攝)

在地深耕四十餘年的「來來綜藝舞蹈團」為典禮開場舞動,肢體呼應文學內涵。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郭應義、立法委員傅崑萁服務團隊主任蔡瑞璋、花蓮縣政府北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治華、縣議員張美慧、文化局圖書資訊科長伊布.達納畢瑪、市立圖書館長陳怡琳、花蓮女中校長詹滿福、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等,都到場勉勵得獎者。

館長江愚同時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感謝今年的廿位評審,並恭喜所有得獎者及其指導老師、親友,也要感謝未得獎者的參與,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花東種種的體驗與想法。雖然典禮僅有一小時,卻是數月前就展開的徵件和評審,有許多人的投入,更感謝各單位、學校的協助和推廣。

他指出,「後山文學」是臺灣文化多樣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學創作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門檻相對容易,卻能承載更豐富的風土情感,甚至轉化為其他藝術形式;而今年度首次開放全國徵件,從多元角度進行的後山書寫,期許各位作者持續筆耕、讓各地的文學能量百花齊放,一起用文學織就屬於花東的文學視野。

擔任短篇小說類評審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肯定今年的徵件水準,他說,充分感受到後山文化的豐富飽滿,並期待所有創作者未來都可以持續關注和耕耘後山文化,並感謝本屆所有參與徵文的作者們,一起為後山留下珍貴的文學與文化痕跡,同時也為環境、生態、文化和精神留下向上堆砌的磚瓦。

以〈長濱叫魚栽〉榮獲小品文類第二名的徐郁智說,母親曾在臺東長濱擔任國中老師,一年後調回臺北,四十年來從未去過長濱,但經常聽她憶起長濱的故事,因此決定寫成文章並爭取獲得後山文學獎,果然讓母女完成重回後山的心願。

就讀花蓮高中的張庭瑋以與詩人楊牧對話的〈北濱〉獲頒新詩類高中職組第一名;來自臺北的作家林纓把花蓮女中校友母親的青春戀愛史寫成詩〈太平洋的風〉,獲頒新詩類社會組第一名,她還以唱歌的方式分享詩作,富有創意,獲得全場喝采。

--最新文章--

更生新聞News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分機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