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威凌/報導
石來運轉修繕 童抱鯉魚像出土
#深埋噴水池下方
#金太郎抱鯉魚像出土
即時新聞 廖威凌報導
花蓮市公所日前針對「石來運轉」地標進行整修,將重達11公噸的大理石球運走至工廠進行打磨拋光,同時進行噴水幫埔及水池的修繕,然而施工同時也將埋藏在土裡,約73年前為慶祝花蓮港開港,日治時期留下的「金太郎抱鯉魚」石像給挖了起來,對於石像的去處,市長魏嘉賢說,因任期至年底,暫時將研擬保留方案,後續交由新任市長來處理。
2006年7月,花蓮六期重劃區「石來運轉」噴泉廣場啟用,直徑1.97公尺,重約11公噸的大理石球,在水柱的帶動下運轉,象徵「風生水起」而成為花蓮市重要的景觀地標。然而近年來因噴水幫浦頻頻故障,水池漏水等問題,再加上石球數年轉動下,球體已有磨耗變形,為此,市公所於110年提報「舊站街景風華再現工程計畫」,打算來修復。
市公所在111年編列800萬元經費,卻因國際原物料物假指數調漲,屢次招標流標,經檢討預算追加300萬元後,以總經費1100萬元辦理改善計畫,於111年9月12日決標,決標金額984萬4500元。該案由台典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監造,並由東誠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作內容為石球打磨及基座清洗修補、地面噴泉設施、排水溝、光雕照明、造型花架、機房外觀整修及植栽等,11月7 日開工,工期為150日曆天。
市長魏嘉賢5日上午在建設課長徐國城前往美崙工業區仙明有限公司,了解石來運轉花崗石球體打磨情況。業者表示,由於打磨大理石的經驗豐富,施作過程並沒有什麼困難,倒是石球剛送到時,表面有相當厚重的石灰質,幸好經過沖洗打磨後,恢復原有光澤。
魏市長表示,石球透過專業技術將變形的球體狀重新打磨,恢復應有的光澤,等到舊站街景風華再現工程完成前,這座石球將會回到原有的位置,不僅恢復原本的風華,加上石來運轉周邊設施的改善,將會再度成為花蓮的地景之一。
然而,石來運轉噴泉廣場在日據時代是個花圃,後來為了慶祝花蓮港開港,才闢建了水池,池中則有一座「金太郎抱鯉魚」的石像,文史工作者黃家榮說,不少民間流傳,金太郎抱鯉魚的石雕在石來運轉噴泉廣場施作時被埋在地底,這個答案在石來運轉修繕後終於揭曉,石像真的就埋藏在廣場下,而石像究竟是金太郎抱鯉或者是童子抱鯉都有各自的說法,地方耆老傾向是金太郎抱鯉魚,而在學術界則認為是童子抱魚的塑像,意指年年有餘。雖然要讓這座石雕塑像留在原地有其難度,但無論是哪個版本,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復原或復刻,妥善去保存。
而這尊石像被挖出後,鯉魚的上半身已經毀損,未來該何去何從,魏嘉賢振示,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絕對會尊重文史工作者的想法,由於他的任期到12月24日,因此會將這座石雕的去留交接給新任市長,在交接前,公所團隊會研擬保留的方案,未來是否現地保留或以其他的方式來呈現,也將與文史工作者共同商議,讓更多人知道石來運轉噴泉廣場的前身曾經是老花蓮人的共同記憶,也希望這裡能夠成花蓮重要的地標,也是文物再教育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