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辦理的「二○二二洄瀾美展」結果十一月初揭曉,包含榮獲「洄瀾獎」的新媒體創作團隊「2ENTER 貳進」的網路程式運算影像作品《擬山行》,以及五件入選作品,刻正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十棟,展出邁入最後一週,敬請把握週二至日上午十時至晚上六時入場參觀欣賞。
去年洄瀾獎得主王宥婷應邀擔任今年策展人,她表示,這次作品型態豐富多元,六組藝術家透過影音、裝置藝術等形式創作,因此空間規劃上花費許多時間與藝術家溝通協調,減少作品彼此的干擾,同時觀看動線讓觀眾與作品保有觀賞距離;展場入場也介紹洄瀾美展,並設置意見回饋區提供觀眾與藝術家交流的平台。
2ENTER貳進《擬山行》將花蓮峽谷地景作為「數位寫生」的對象,在實地考察後,使用大量 3D 掃描的物 件拼湊出寫實的地形,並以真實世界的 環境資料,包括風速、雨量、地震規模、深度、經緯度等,控制虛擬世界中相對應的參數, 使虛擬影像產生如真實世界般不可預測之視覺變化。
圖:今年進入洄瀾美展決選階段的六件入選和洄瀾獎作品,共同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記者謝宗璋/攝)
今年甫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的江凱群,是花蓮壽豐鄉客家農家子弟,複合媒材作品《豐田玉和參與者》取材台灣閃玉故鄉壽豐所出產的玉料、蛇紋岩、大理岩等石材的邊角料加以拼貼,鑲嵌出他的生命經歷以及對花蓮環境的印象。
呂玫慧《尋找東方夏威夷》以存在於她兒時記憶、現已荒廢的花蓮第一家主題樂園為主題,以鉛粉繪製於白牆,在觀者自由使用橡皮擦除去景色的行動中,指向其內部空間不可視的「存在」議題。她收集展期間積累的橡皮屑重製為記憶壓縮而成的實體橡擦,透過不斷生產、回收、集合的反覆行為中,反 再製記憶中的風景樣貌。
林俊遑《鉛筆測試 傳訊》為一件用素描鉛筆與素描鉛筆盒再造的類打字機傳訊工具,透過這樣自造生產與發明,試圖找回在科技技術進步中所丟失的一些記憶與價值,且也試著討論工具間傳遞的訊息,對人與工具本身的意義,思考噪音聲響與雜訊在技術演變中扮演的 角色,發現在工具的演變中科技、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柯頌葳《人關祭解》以信仰者對於現實中無法化解的困頓心境與執念,透過所創造之自我的「替身」形象,行塑心中所呈現的替身樣貌,以「渡化」的形式呼應現代社會之時事與所需的內在慰藉,並以「人」作 為作品核心,暗喻他者透過意識的轉化祭儀,忽略該面對自身問題的源由。
劉曉蕙邀請三組參與者進入睡眠行動的錄像拍攝為作品《白晝之眠》,白晝並非人的習常睡眠時間,但鐵床設置在蒼穹與大地之間,受邀者在三小時內 要「努力」進入睡眠,整個事件的過程是沒有行為的行為,表達當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矛盾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