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徐榛蔚頒贈表揚狀 致上最高敬意與追思
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文化資產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朱阿菊(Api)女士本月十九日辭世,享耆壽一〇二歲,廿八日於自宅舉辦公祭告別儀式。縣長徐榛蔚在縣府原住民行政處長陳建村及文化局長吳勁毅陪同下出席致意,除了代表縣府頒贈表揚狀感念畢生投入文化傳承與發揚,也致贈文化基金會慰問金二萬元予家屬,場面溫馨感人。
圖:花蓮縣長徐榛蔚(右二)在縣府原住民行政處長陳建村(左一)及文化局長吳勁毅(左二)陪同下,出席告別式慰問朱阿菊的家屬。(花蓮縣政府提供)
徐榛蔚表示,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在原住民族中,是目前唯一保留、使用此特殊材料與編織方式的族群,朱阿菊女士一生致力保留傳統技藝。感念朱阿菊長輩一生為文化及技藝傳承的奉獻,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增添多元與豐富的一頁。
朱阿菊出生於民國十年,從小在艱苦及多元的環境下成長,媽媽為噶瑪蘭族、爸爸則為撒奇萊雅族、丈夫邱庭章更是客家人,她會說七種語言,包括噶瑪蘭語、撒奇萊雅語、阿美族語、日語、客家話、閩南語及華語,樣樣流利,與其對話還能隨時以不同語言來進行交流,更以身作則時刻提醒兒女們好好學習與珍惜,要記得「會說自己的話」。
公祭會場,家屬也播放朱阿菊生前的紀錄影片,在在記錄著她對文化保存的堅持,朱阿菊不僅有優秀語言能力,更擁有精湛的工藝技術,就是「香蕉絲編織」技能,在她五十歲時,本縣推行傳統文化保存,無師自通的她,憑藉自身過人的觀察力以及靈活的巧手,從編織材料的選取及用途,直至編織出一件件精細雅致的作品,純熟工法讓部落學習後輩相當佩服。
同時她更不辭辛勞赴全臺各地推廣文化資產,在一〇四年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定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具有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榮獲本縣文化資產「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之保存者,是臺灣原住民族最珍貴的人文寶藏之一,發揚祖先的智慧在絲線裡川流不息。
朱阿菊也是豐濱新社部落國寶級噶瑪蘭族metiu(噶瑪蘭語:祭師),遵循著傳統習俗,為部落祭典、祭祖儀式上替族人祈福及攘災,也是唯一繼承珠占的祭師(使用琉璃珠子占卜)。而家中是五代同堂的幸福大家庭,家中成員都是在噶瑪蘭族語言文化復振的傑出人才,子孫們代代相傳推廣傳統文化振興工作,共同為部落技藝傳承努力,更推動噶瑪蘭族香蕉絲文化產業重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