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威凌/報導
石資中心舉辦石材數位高值化加工推廣會
#22日至25日在石材中心實驗工廠
即時新聞 廖威凌報導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因應國家政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建構支持臺灣未來10年發展的數位建設為願景,協助石材產業進行數位化轉型,並以引領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朝「數位管理」及「綠色石材」方向發展,成果豐碩並於22日上午在石資中心實驗工廠舉辦成果展,吸引許多業界人士參與。
石材中心推動石材產業邁向數位高值化加工及石材加工循環應用技術,於22日上午9點30辦理開幕活動,會中將報告111年執行經濟部工業局計畫之成果,以及112年石材產業提供的技術輔導項目及相關政府產業輔導資源,鼓勵廠商借力使力,提升生產管理效率及產品品質,未來也期望能有更多業者共同參與,加速推動石材產業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
石材中心表示,石材加工業在花蓮是水泥產業之外最大的民生工業,為花東創造了穩定就業率。國內建築石材行業面臨著許多外部負面衝擊,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漲、內需失衡、勞動力短缺、進口與不當產品削價競爭的經營困境,嚴重影響以內需市場為主的石材產業。近年同屬建材產業的陶瓷、人造石、塑膠地板等類製品,不斷推陳創新,以人造石為例,甚至做到表面仿石材天然紋路或生產具機能性功能產品(例如抗菌防黴),故建材產業的發展與競爭極為激烈,亦為天然石材製品的一大警訊,故全面提升加工技術,強化天然石材製品優勢,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實屬關鍵。
另外,根據臺灣長期的氣候觀測資料顯示,因颱風所帶來的降雨,貢獻了台灣整年大約40%的雨量,但2020年強烈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導致該年台灣缺少颱風形成。再者,依據「臺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計畫」的研究成果指出:若氣候改變趨勢不變,全球持續增溫的條件之下,臺灣地區會為了因應乾旱,導致農業休耕、部分地區需階段性停水,以及產業需增雇載水車等情況將持續發生。假若繼續放任碳污染的危害,恐怕缺水的惡果與不便,便會成為臺灣居民的生活常態。因此,人為導致的氣候變化(如全球暖化、反聖嬰現象等)將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顯著增強。這意味著氣候變化下,臺灣未來將面臨著長期降水減低的乾旱挑戰。故產業減碳與水資源有效利用蔚成為重要的環保議題。
因此,協助開發相關減碳以及水資源利用技術,除了是各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亦是產業與經濟未來發展的基礎。而對於石材產業而言,持續推動產業引進及升級自動化高效率的製程加工技術,減少過多的原物料使用。以及改善現有循環製程技術,提升循環用水水體水質,達到加工效能最佳化以及資源利用最大化,是目前石材產業朝向永續發展的最佳方向。
石資中心作為東部的一個法人機構,有責任整合多元化資源,不僅止於技術層面輔導,更要兼具推廣的角色,分享建材產業經濟發展的脈動,推動石材產業朝數位轉型邁進,助攻產業發展綠色永續。